1月27日股票中的平台,融创公告完成北京壹号院项目债务重组,根据协议,中诚信托确认融创之前已支付的16.35亿元用于清偿本金,并减免违约金,重组后的债务还款期限延迟到2029年1月。
北京壹号院是融创于2019年1月从泛海控股手中收购而来,前身为北京泛海国际项目1号地块。当时一并收购的还有上海董家渡项目,两个项目总对价为148.87亿元,融创支付了现金125.53亿元。
董家渡项目开发的上海外滩壹号院项目三开三罄,销售金额215亿元,成为上海市年度销售额TOP3的住宅项目。随后,上海壹号院二批次今年1月入市,销售额66亿元,去化率超96%。
这两个项目,都是融创的当家花旦。
不仅如此,1月21日,融创公告完成154亿的境内债务重组。对融创来说,一场“以时间换空间”的资本缓刑,正在融创的自我救赎之路上演。
但是,接盘方不是救世主,资本更不是。他们更像是被困在债务重组里的囚徒。
不管是融创,还是债权人,债务重组的逻辑,都是建立在地产复苏的幻觉上。我一直强调,只要地产销售持续低迷,国内资产价值没能进一步推高,国内任何一家开发商都无法自我修复资产负债表。
根据机构数据,2024年融创全年销售471亿,排名19位。但是在2024年的中期财报中,融创的销售毛利已经是负值:
-5.28%,一套200万的房子,亏损超过10万。
作为爆雷房企的代表之一,融创这种负毛利销售,以价换量的操作毫无争议。但只要房企进入负毛利销售周期,就代表其失去了自我造血的能力。
减值也好,以价换量也好,本质上只是延缓宣告死亡的时间。因此,资本市场预期的庆功宴,还需要地产整个市场的托底。
房价,要涨起来。
不然的话,看似成功的重组,只会是债权人、开发商、地方政府工具枯竭的无奈选择。这并不针对融创,先来的恒大是如此,风声四起的万科也是如此。
我一直说,融创是我非常喜欢的开发商,白衣骑士孙老板,也是爆雷房企中非常有魄力的一个。不仅是孙老板的路子野,还有是孙老板的胆子大,他一开始就赌上了自己的身家为融创的债务保驾护航。
融创的债务重组也是爆雷房企中比较顺利那一个。尽管重组方案怎么看都是一个无奈的买卖,但融创还是最有可能活下来的那一个。
资本不是傻瓜,重组的手术刀,不会刺向自己的喉咙。
因为融创的大多数存货,是核心区的好货,大多数货值,是真实的货值。它的土地储备,超过70%都集中一二线城市。
但债务的缓刑,从来都不是免刑。融创的债务重组,不仅仅是资本的自我安慰,更像是一场对中国地产的“押注”。
要么经济静音,要么市场狂欢。
持续了二十年的地产押片,戒断反应比我们想象的要强烈。
学习强国,走进新时代
关注一下,防止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