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杠杆证券网,大家好呀!我是Lena王。
最近,我看了一部已经有点“过时”的电影——《瞬息全宇宙》。说它过时,是因为它早在2022年3月就在北美上映,但电影的内容依旧充满着科幻感。
这部电影由A24出品,华裔导演关家永与丹尼尔·施耐德共同执导,杨紫琼主演,讲述了一个令人晕眩的多元宇宙故事:经营洗衣店的华裔移民秀莲(杨紫琼饰)正面临税务危机、婚姻危机和亲子矛盾的重重困扰,突然卷入了跨宇宙冒险的漩涡。
在这段冒险中,她见识到了无数个“可能的自己”——武打巨星、厨师、热狗手指人、京剧名伶……每一个光鲜的身份背后,都隐藏着不同的困境。而最具冲击力的,来自她的女儿乔伊:这位横穿各个宇宙的少女因看透生命的虚无,创造了吞噬一切的“黑洞贝果”,企图终结所有意义。
电影不由得让人开始思考“平行宇宙”、“虚无主义”和“现实主义”等话题。
本来,电影的结尾本可以是在秀莲和女儿化为石头的宇宙中,在没有生命体存在的宇宙里相互陪伴,互相拌嘴,这样荒诞而充满遐想的结局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导演最终却选择了通过家人之间的关爱来化解一切,让电影迎来了一个温馨的结局。很多观众对此结局并不满意。我的理解是,一方面,电影需要有一个正向的结局以便广泛传播;另一方面,我认为导演其实想要揭示的是一个存在主义的真相:人生的意义并不在平行宇宙的“可能性”中,而是在当下那种细微的生活震动中。
展开剩余83%我们时常会冒出“如果当时选择了另一份工作,现在会怎样?”“如果转行/创业/裸辞,人生会不会更好?”这些充满可能性和假设的念头。这些念头就像是无数个平行宇宙的入口,诱惑着我们用幻想逃避现实的压力。
而《瞬息全宇宙》则用奇幻的设定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看似无限的选择背后,往往隐藏着同样的困境。
“平行宇宙”的幻想与“虚无主义”的迷茫,正好是现代人精神内耗的缩影。如何跳出这种困局?或许答案就藏在我们日常的选择中。
01
平行宇宙:我们为何总以为“另一条路更好”?
人类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提到,“反事实想象”能力(即假设“如果当时……”)是智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关键进化优势,它帮助我们规划未来、规避风险。
赫拉利强调,智人之所以能够建立复杂的文明与大规模合作,核心在于“虚构故事的能力”(例如国家、货币、宗教等抽象概念的创造)。这种能力是认知革命的关键。
“反事实想象”是虚构能力的延伸,它属于人类独有的高阶认知功能。它让我们能够构建“如果…那么…”的假设性场景(例如,“如果储存食物,冬天就不会饿”),从而帮助我们规划未来、反思过去、规避风险。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选择爆炸中,这种能力却异化为精神的折磨。研究表明,人们往往高估了未选项的收益,却低估了已选项的代价。
比如,选择了互联网大厂,你总是忍不住想象“如果当时选择了公务员”。如果创业失败,你就会后悔“如果当时上班,至少有五险一金”。
也许其他平行宇宙中的你当年选择了公务员,结果却发现因为“财政紧张”或“机构改革”不得不被“优化编制”;或者另一个平行宇宙中的你选择了上班而没有创业,几年过去后,依然付不起房子的首付。
其实,所有的选择都像薛定谔的猫——在你打开盒子之前,痛苦只是想象中的假设。
我们又怎么知道现在的我们,正活在最好的平行宇宙里呢?
02
职场虚无主义的三大症状
电影中,秀莲的女儿因为遍历了所有宇宙,最终陷入虚无,认为“万事万物没有对错”。这也反映了现代人精神上的疑问:人生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我们暂且不讨论生命的意义,先来聊聊职场话题。内卷与躺平的拉扯、KPI与使命感的割裂,常常让人怀疑“努力的意义何在”。很多人像乔伊一样,“陷入信息洪流”中愈发迷失。
1. 无目标性忙碌
我们每天忙着填日报、周报,忙着完成KPI,日复一日,机械地重复这些任务,却越来越感到离职业目标越来越远。
2. 存在感蒸发
哲学家贝克莱说:“存在即被感知”,但在职场,这就意味着“沉默即消失”——你像钉钉中的未读消息,老板看不见你,你的晋升机会也被消耗在了聊天框里。
3. 意义感坍缩
工作不再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变成了无休止的煎熬。
导致这些虚无感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a. 信息过载
作为职场人,每天要处理钉钉、微信、电话、邮件等大量信息。研究表明,长期的认知超载会降低前额叶的代谢效率(表现为葡萄糖利用率降低),从而减弱逻辑分析能力。
这种信息过载让人无法有效处理与工作相关的事务,进而产生无力感和挫败感。
b. 反馈机制失灵
项目周期变长、即时成就感断裂。你付出了努力,却看不到成果,就像种下的种子迟迟未见发芽。
c. 意义锚点腐蚀
每天的工作仿佛是无用功,曾经的职业理想、工作目标在琐碎的事务中逐渐消磨殆尽。你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开始质疑工作的意义。
那该怎么办呢?
《瞬息全宇宙》给我们的启示是:承认荒诞,正是超越荒诞的开始。
当职场人不再追问“这一切有什么意义”,而是实践“如何让当前的工作承载我的意义”时,黑洞不再是吞噬一切的深渊,而成为重构认知的虫洞。
03
存在主义答案:在有限性中雕刻“此刻”的形状
1. 贝果黑洞与甜甜圈策略
电影中最震撼的场景,是秀莲与女儿化为两块巨石,无法言语、没有动作,屏幕上浮现:“或许我们只需要坐在这里,承认自己的渺小。”
也许宇宙终究会冷寂,但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抗。
每个人都在面临诸如KPI压力、年龄歧视等“黑洞”,它们吞噬着我们的热情与动力。然而,正如生命在宇宙中顽强抵抗热寂一样,我们也可以把黑洞转化为甜甜圈,找到属于自己的甜甜圈策略。
首先,我们要承认黑洞的存在,接受那些无法改变的现实,包括可能并不完美的自己。
接下来,我们要为自己创造局部秩序,就像在混乱的宇宙中创造出一片有序天地。每天列出三件“必做的小事”,这些微小的行动可以积少成多,产生巨大的力量。
同时,建立“反抗仪式”,比如某设计师每次加班必在工位插上一束鲜花,他称之为“这是对异化的温柔抵抗”。这样的仪式可以带给我们心灵的慰藉,让我们在忙碌中找到宁静。
为了在职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可以打造一个职场意义系统。意义锚点记录表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工具,记录下每一天的小成就,提炼其中的价值。
意义锚点记录表:
日期 | 微小成就 | 价值提炼 |
--------|----------------------|------------------------|
6.15 | 说服技术部优化需求文档 | 发现跨部门沟通天赋 |
6.16 | 客户追加200万订单 | 专业价值获市场验证 |
结语:
《瞬息全宇宙》的结尾,秀莲回归了琐碎的现实:报税、修洗衣机、给丈夫做早餐。但当镜头扫过她眼角的笑纹时,我们知道某些东西已经改变——她不再渴望成为“其他宇宙的秀莲”,而是学会了在洗碗池边跳一场即兴的舞。
或许人生的终极自由,并不在于有多少条路可选,而是在于清醒地走好自己已经选择的这条路。
或许有一天,当你从加班的疲惫中走出,抬头看见雾霾中若隐若现的月亮——
那不是一个需要逃离的贝果黑洞,而是属于你的,正在发光的甜甜圈。
关注我杠杆证券网,一起成长,一起进步!
发布于:山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