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小伙伴们股票t+0平台交易, 议论文高级思辨素材来啦!!!拯救你的思辨作文!
1.美国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是一位德裔美国的哲学家、社会批判家和政治理论家,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社会理论的主要代表之一。)
一、定义
“单向度的人”主要是指发达工业社会中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丧失了否定性、创造性和批判精神的人。马尔库塞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环境压制了社会中的对立性因素,人作为一个自由的、富有创造性的社会实践主体的特点消失,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只剩下了一个单一的维度。
二、主要特征
物质至上,精神空虚:单向度的人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忽视了精神生活的追求,导致精神世界的空虚和贫乏。
展开剩余96%丧失批判性和否定性:他们不再有能力去追求,甚至不再有能力去想象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失去了对现状的批判和否定能力,只能被动接受现有的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念。
技术理性的控制:技术进步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加强了社会对人的控制。通过电视、电台、电影等传播媒介,技术无孔不入地侵入人们的闲暇时间,从而占领人们的私人空间。
三、理论背景
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理论是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以及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等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他进一步综合阐述了技术理性对人类生存的异化现象,是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进行的系统性批判。
四、现实意义
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马尔库塞的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技术文明的负效应以及大众文化对群众的操控作用,对于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具有借鉴意义。
反思现代科技的影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也面临着与马尔库塞时代相似的问题。人们需要反思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避免成为单向度的人。
强调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更需要关注精神生活的追求和满足,以实现全面发展。
五、新媒体环境下的现状
在新媒体环境下,虽然开放性、互动性、民主性有所提高,但信息爆炸和信息过载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个性化推荐技术可能导致个人的认知固化,使得“单向度的人”依旧存在并可能加剧。因此,人们需要保持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避免被单一的信息源所操控。
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理论是对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的深刻批判,对于我们认识现代社会的问题和挑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
(阿兰·德波顿,是近30年英国最受关注的随笔作家之一,被称为“英伦才子”,毕业于剑桥大学。他通晓英、法、德、西班牙数种语言,喜欢普鲁斯特、蒙田、苏格拉底,深得欧洲人文传统精髓,在文学、艺术、哲学、评论中进退自由。)
阿兰·德波顿的《身份的焦虑》是一部深入剖析现代社会中人们身份焦虑问题的小品文集,主要探讨了现代社会中个体对于自身身份和地位的担忧与焦虑。德波顿借助于哲学、艺术、宗教的力量,抽丝剥茧地剖析了身份焦虑的根源,并从多个角度探索了舒缓和释放这种焦虑的途径。
对于“焦虑的起因”,德波顿援引艺术家、思想家及作家的观点与作品,深入探索身份焦虑的根源。他指出,身份焦虑的本质是一种担忧——担忧我们无法与社会设定的成功典范保持一致,担忧我们失去身份与地位而被夺去尊严与尊重。他进一步分析了导致身份焦虑的多种因素,如过高的期望、势利倾向、精英崇拜等。
在第二部分,德波顿从哲学、艺术、政治、宗教等方面探究了舒缓释放身份焦虑的途径。他通过介绍波希米亚人等群体,展示了在独立生活方式中维持信心的能力,并探讨了如何通过阅读、交往等方式来构建自身独立的价值观念。此外,他还强调了政治参与和宗教信仰在缓解身份焦虑方面的作用。
3.法国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古斯塔夫·勒庞,1841年5月7日~1931年12月13日,出生于法国诺晋特-勒-卢特鲁,法国社会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学家,被誉为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有“群体社会的马基雅维里”之称,同时勒庞还是一位物理学家。)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乌合之众》
法国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一部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著作。
《乌合之众》详细阐述了群体以及群体心理的特征。勒庞在书中指出,当个人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然而,一旦他融入群体,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群体所淹没,思想也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群体往往表现出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并可能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勒庞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深刻剖析了群众心理。他认为,在群体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个性也被削弱,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他进一步分析了群体在情感、道德、行为、思考和推理等方面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影响群体的决策和行为。
4.尼尔·波兹曼“人类成为了娱乐至死的物种”
(尼尔·波兹曼,1931年-2003年10月5日,出生于纽约,毕业于纽约州立大学弗雷德尼亚分校,硕士及教育博士,世界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
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娱乐至死》
一、正文内容
第一章至第五章:主要探讨了媒介的变迁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波兹曼认为,媒介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他分析了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社会及其思想特征,以及随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视的出现,如何冲击了传统的“阐释时代”,使得社会逐渐进入“娱乐业时代”。
第六章至第十章:深入剖析了电视作为新媒体对社会的深远影响。波兹曼指出,电视的本质是娱乐性的,它使得一切都以娱乐的方式呈现,从而削弱了人们的理性思考和深度阐释能力。他进一步探讨了电视对政治、教育等领域的影响,认为电视的娱乐化倾向导致了这些领域的商业化和表面化。
二、核心观点
媒介即隐喻:媒介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不同的媒介形态决定了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影响力。
媒介即认识论:媒介的变迁对人们的认知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深远影响。在印刷品时代,白纸黑字被认为是客观的、正确的、接近真理的;而在电视时代,图像和声音成为主导,削弱了文字的地位。
娱乐至死: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介,娱乐得以达到至死的目的。人们越来越沉迷于娱乐之中,忽视了理性思考和深度阐释的重要性,最终可能成为娱乐的附庸。
5.德国 赫尔曼·黑塞《悉达多》
“走向林中”、“悉达多的河流”
(赫尔曼·黑塞,1877年7月2日-1962年8月9日,别名赫曼·赫塞,出生于德国卡尔夫,德国作家、诗人)
《悉达多》讲述了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的故事。他英俊聪慧,拥有人们羡慕的一切,但内心却并不满足和安宁。为了追求心灵的平静与安宁,他孤身一人踏上了求道之旅。在舍卫城,他聆听佛陀宣讲教义,并结识了名妓卡马拉,成为了一名富商。然而,极致的心灵与肉体享受却让他对自己感到厌倦和鄙弃。最终,在绝望之际,他听到了生命之河永恒的声音,体验到了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和生命的不可摧毁本性,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
“林中”的象征含义:
心灵开悟:对于悉达多而言,林中的经历是他心灵开悟的关键过程。在林中,他得以放下世俗的纷扰,倾听内心的声音,从而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融入自然:林中代表着自然的力量与和谐。悉达多在林中的体验让他感受到自己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仿佛自己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这种感受有助于他摆脱自我中心的束缚,以更广阔的视角看待世界。
宇宙统一:在更深层次上,“林中”还象征着宇宙的统一与和谐。对于悟道成功的人来说,自己不仅是自然的一部分,更是宇宙万物的一部分。他们能够在宇宙的广阔背景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自我发现:林中为悉达多提供了一个自我发现的场所。在这里,他能够直面自己的内心世界,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并找到自我完善的方向。
“河流”的象征含义:
自性与宇宙精神的象征
自性的象征:在小说中,河流还象征着自性(即个体内在的本质或真实自我)。悉达多通过聆听河流的声音,逐渐深入自己的内心,领悟到自性的存在和重要性。这种领悟使他得以整合个人意识与集体无意识,实现与自性的合一。
宇宙精神的象征:同时,河流也象征着印度教的宇宙精神大梵和佛教中的诸法实相。它代表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本质和真相,是万物之源、生命之根。
变迁无常与空性无我
变迁无常的象征:河流的瞬间刹那流动蕴含着刹那变迁无常的空性无我意。这种流动性暗示了世间万物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没有永恒不变的存在。这种思想反映了佛教中关于“空”的哲学观念,即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离散而灭的。
6.俄国 陀思妥耶夫斯基“人不是齿轮”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年11月11日-1881年2月9日,全名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莫斯科,俄国作家、思想家)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探讨人性的深度和复杂性时,提出了“人不是齿轮”这一深刻见解。这一观点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
一、人的独特性与自主性
陀思妥耶夫斯基强调,人并非机械系统中的齿轮,按照既定的规则和程序运转。相反,人具有独特的思想和情感,能够自主思考、做出选择,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这种独特性和自主性使人在面对生活挑战时能够展现出多样的反应和应对策略,而非简单地按照既定模式行事。
二、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他认为,人性中既有善良、勇敢、爱等积极面,也有自私、贪婪、恐惧等消极面。这些不同的面向在人的内心交织碰撞,形成了复杂多变的人性图景。因此,人不能像齿轮一样被简单地归类和定义,而是需要被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探索。
三、自律与自我实现
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指出,自律是实现人之为人的关键。当人失去自控能力时,就可能变得像齿轮一样只能做出最机械的反应。而真正的自律则能帮助人保持独立思考和自主行动的能力,进而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这种自律精神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基石,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四、对现代社会的警示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不是齿轮”观点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往往容易陷入一种机械化的生活状态中,忽视了内心的真实需求和情感交流。因此,这一观点提醒我们要关注人性的发展和完善,避免被物质和功利所奴役,保持独立思考和自主行动的能力。
综上所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不是齿轮”观点深刻揭示了人性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强调了自律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并对现代社会提出了警示。这一观点不仅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7.葡萄牙 佩索阿“海角与尖峰耸立的世界”
佩索阿在《惶然录》中有这样一句著名的话:“世界是由海角和尖峰组成的,我们的弱视症使我们只能看到四处弥漫的薄薄的迷雾而已。”这句话中的“海角”和“尖峰”可以被视为对世界复杂性和多样性的隐喻。海角通常指的是海边悬崖或岬角,象征着世界的边缘和未知;而尖峰则指山峰或高山的尖锐顶端,代表着世界的高峰和挑战。当这些海角和尖峰聚集在一起时,就形成了一个独特而壮观的世界,充满了未知、挑战和多样性。
将这句话与“冰峰尖耸的世界”相结合,我们可以理解为佩索阿在描绘一个既包含温暖的海角(可能象征着生命、温暖和已知),又包含冰冷的尖峰(象征着严寒、挑战和未知)的复杂世界。这样的世界既美丽又严酷,既充满希望又充满挑战。
8.中国 项飚“重建附近”“时间的暴政”
(项飙,北京大学社会学本硕,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英国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人们越来越依赖虚拟世界,而忽视了真实的社交和周边环境。“附近”的概念受到存在主义和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旨在发展一种“生活的人类学”,帮助个体在无法改变整体性环境的条件下学会如何处理自己的生活。
一、“时间的暴政”
“时间的暴政”指的是在现代社会中,时间逻辑成为了统治人们生活的主导力量,导致空间逻辑被边缘化甚至消失。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时间统治生活: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被严格的时间表所规定,从早起到晚睡,从工作到休息,每一个环节都被时间所支配。这种时间逻辑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高度机械化和可预测性。
空间成为附属:与此同时,空间逻辑被逐渐淡化。人们不再通过空间距离来衡量时间,而是更多地依赖钟表等计时工具。这导致空间变得模糊和附属化,不再是人们理解和感知世界的主要方式。
时间的严苛要求:在“时间的暴政”下,人们对时间的要求变得异常严苛。例如,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会感到非常不满,这种不满背后体现的是对时间精确性的过度追求和对时间违规的零容忍态度。
二、“附近”的特点
社会性:“附近”不仅仅是一个空间概念,更是一个充满社会性的概念。它包含了与个体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社会关系,如邻居、保安、早点铺的业主等。
生态性:与功能性相对,生态性强调多样东西走在一起,相生或相克,形成一个稳定的系统。在“附近”的尺度下,人们需要重新理解和构建这种生态性的社会关系。
三、目的与意义
应对失控的生活:项飚认为,“重建附近”是年轻人面对失控的生活时,可以为生活重新找到的一个“锚”。它倡导一种用生态性的视角重新认识周边和安顿自身的态度,帮助年轻人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生活的复杂性。
恢复城市的生态性:通过“重建附近”,人们可以重新带回城市的生态性,让城市不仅仅是一个高效运转的机器,更是一个充满人情味和多样性的生活空间。
促进心理健康:项飚指出,不注意“最初500米”的生活可能会导致空虚、焦虑、压抑等心理问题。通过“重建附近”,人们可以增加与身边人的互动和交流,从而缓解这些心理问题。
四、实践建议
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从每一个个体出发,关注自己身边的500米范围内的环境和人际关系。
增加互动和交流:与邻居、保安、早点铺的业主等人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反思生活方式: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过于依赖虚拟世界而忽视了真实的社交和周边环境。
总之,“重建附近”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和广泛意义的概念。它倡导人们重新关注和理解自己周边环境和人际关系,以应对现代生活的挑战和困境。
9.美国 汉娜·阿伦特“平庸之恶”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年10月14日—1975年12月4日),德国犹太人,20世纪最伟大、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之一。早年她在马堡和弗莱堡大学攻读哲学、神学和古希腊语,后转至海德堡大学雅斯贝尔斯的门下,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纳粹上台后流亡巴黎,1941年到了美国。汉娜·阿伦特提出的“平庸之恶”是一个深刻且复杂的哲学术语,它揭示了在现代社会中一种特殊的罪恶形态。)
一、概念定义
“平庸之恶”(The Banality of Evil)是指在意识形态机器下无思想、无责任的犯罪。它指的是一种对自己思想的消除,对下达命令的无条件服从,以及对个人价值判断权利的放弃。这种恶并非源自个体的邪恶动机,而是由于个体在特定社会环境下丧失了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从而成为不道德体制的实践者。
二、背景与起源
“平庸之恶”的概念由汉娜·阿伦特在观察纳粹战犯艾希曼的审判过程中提出。1961年,以色列政府对艾希曼进行了审判,阿伦特作为《纽约客》的特约撰稿人现场报道了这场审判,并于1963年出版了《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关于艾希曼审判的报告》一书,书中详细阐述了“平庸之恶”的概念。
三、主要特点
无思想性:平庸之恶的核心在于行为者的无思想性,即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盲目服从权威和命令。
无责任性:由于行为者缺乏自主意识,他们往往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当的,因此不愿意承担道德责任。
普遍性:平庸之恶并非个别现象,而是广泛存在于现代社会中,特别是在极权主义或权威主义体制下更为普遍。
四、具体表现
对命令的无条件服从:行为者不问命令的正当性,只是机械地执行上级的命令。
对个人价值的忽视:在极权主义体制下,个体往往被看作是实现集体目标的工具,其个人价值和尊严被忽视。
对他人痛苦的冷漠:由于缺乏独立思考和同情心,行为者往往对他人的痛苦和苦难漠不关心。
五、影响与启示
“平庸之恶”的概念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一种潜在的危险,即个体在特定社会环境下可能丧失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从而成为不道德体制的实践者。这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警惕,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避免陷入平庸之恶的陷阱。
同时,“平庸之恶”也提醒我们,恶并不总是以极端和残暴的形式出现,它也可能以平庸和日常的形式存在。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道德和伦理的教育,培养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以抵御平庸之恶的侵蚀。
总之,汉娜·阿伦特的“平庸之恶”概念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中的罪恶形态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它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和反思,以避免成为不道德体制的实践者。
10.意大利 卡尔维诺 “树上的自由”
(伊塔罗·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1923年10月15日-1985年9月19日),生于古巴圣地亚哥德拉斯维加斯,毕业于都灵大学,意大利当代作家)
卡尔维诺的《树上的男爵》是一部充满想象力和深刻寓意的作品。
一、故事梗概
主人公:柯希莫·皮奥瓦斯科·迪·隆多,一个十二岁的贵族少年。
主要情节:柯希莫因无法忍受迂腐传统的家庭规矩,决定上树生活,并发誓双脚永远不再回到地面。他在树上度过了自己的一生,尽管生活在树上,但他并没有离群索居,而是始终在关心着周围人的福祉,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
三、主题与寓意
自由与规则:作品深刻揭示了自由与规则之间的辩证关系。柯希莫在树上的生活看似是对规则的叛逆,但实际上他一直在恪守着自己内心的规则,这种规则使得他能够享受真正的自由。
叛逆与成长:柯希莫的叛逆行为实际上是他成长过程中的一次重要觉醒,他通过叛逆来捍卫自己的个性和自由,最终成为了一个独立、完整的人。
与世俗保持距离:作品通过柯希莫在树上的生活,隐喻了与世俗文化保持适当距离的重要性。这种距离使得柯希莫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至于被世俗的纷扰所迷惑。
11.阿根廷 博尔赫斯 “通天塔图书馆”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 ,1899年8月24日-1986年6月14日),阿根廷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兼翻译家,被誉为作家中的考古学家。)
博尔赫斯图书馆(或称为巴别图书馆、通天塔图书馆)是一个源自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同名短篇小说的虚构概念,它在文学和哲学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博尔赫斯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立米格尔·卡内图书馆工作期间,深受图书馆环境的影响,在1941年以巴别图书馆为核心内容创作了一篇同名短篇小说,描述了一个庞大到难以想象的图书馆宇宙。
一、哲学寓意
知识与无序:博尔赫斯通过巴别图书馆展现了知识的无序性和无限性。在这个图书馆中,虽然所有知识都被收录,但找到真正有意义的信息却如同大海捞针。
人与神的关系:博尔赫斯认为人的存在可能是偶然的,也可能是神设计的。他通过图书馆中的书籍和宇宙的无序性,表达了人对神和自然力量的敬畏和无奈。
追求与绝望:小说中的人们为了追求那本“总目录”或“辩白书”,纷纷离开自己的六角形,踏上无尽的寻找之旅。然而,他们很快发现找到这些书籍的机会几乎为零,从而陷入了绝望和疯狂。
二、个人情感与信念
情感寄托:对于博尔赫斯来说,图书馆不仅是他工作的场所,更是他精神的寄托。他曾说过:“如果有天堂,那里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这句话深刻表达了他对图书馆的热爱和向往。
信念与追求:他对图书馆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对知识和真理的不懈追求。在他看来,图书馆是人类智慧的宝库,是探索未知世界的窗口。他通过文学创作和图书馆工作,不断追求着知识和真理的光芒。
12.德国 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其哲学思想对欧洲哲学、文学、音乐、心理学和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悲观主义
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和倦怠之间摆动,这二者就是人生的终极要素。——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二、人本主义
人,就其完整的意义来说——人都是杰出的,是整数,而不是分数:他自身是完满的。——叔本华
13.威尔士 迪伦·托马斯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迪伦·托马斯(Dylan Thomas,1914年10月27日 -1953年11月9日),出生于威尔士的斯旺西,威尔士诗人。父亲是学校的英文教师,迪伦从中学时代就显露出诗歌天分,毕业后当了报社记者。出版了一系列诗集,也从事剧本和小说创作。1950年-1953年间三度前往美国。于1953年在纽约病逝。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是迪伦·托马斯(Dylan Thomas)的诗歌《不要温和地走进那良夜》(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中的著名诗句。这首诗是托马斯为他的父亲所写,表达了对生命不屈不挠、积极抗争的强烈情感。
在这句诗中,“良夜”常被理解为生命的终点、死亡,或者更广泛地说,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终结或衰退阶段。而“不要温和地走进”则是一种强烈的呼吁,鼓励人们面对生命的终结或困境时,不应轻易放弃,不应平静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而应该保持斗志,勇敢地抗争到底。
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在于对生命力和意志力的颂扬,它提醒我们珍惜生命,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不向命运低头。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对亲人和朋友的爱与关怀,鼓励他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也要保持坚强和勇气。
14.法国 萨特 “他人即地狱”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年),是享誉世界的法国著名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存在主义哲学代表人物,被誉为“20世纪人类的良心”。)
一、背景与出处
《禁闭》是一部独幕剧,剧中只有三个角色,他们在地狱中相遇并相互折磨,最终意识到地狱的本质就是彼此的存在。剧终时,加尔辛(剧中角色之一)宣称:“原来这就是地狱。我从未相信过。你还记得我们被告知的,所有关于酷刑室、火焰和硫磺的事吧。都是老太太的传说,根本不需要烧红的火钳,地狱就是其他人。”这句话成为了萨特关于人际关系最著名的论断。
二、核心观点
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萨特认为,人类的现实生活充斥着人际冲突。这些冲突既可能奴役人,也可能解放人。我们必须与他人生活在一起,但他们也可能是我们最大的威胁。
他人作为地狱的象征:当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感受到压迫、限制或不被理解时,他人的存在就变成了地狱。这种地狱并非指物理上的折磨,而是指情感和精神上的折磨。
自由与束缚:萨特强调人的自由选择和自由行动的重要性。然而,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我们的自由往往受到限制。我们试图控制他人的目光或想法,但又无法完全做到,因此产生了冲突和痛苦。
自我认知的扭曲:当我们在他人的目光下生活时,我们的存在和自我意识可能会被扭曲。我们可能会因为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而失去自我,甚至产生自我厌恶和羞耻感。
三、现实应用
人际关系处理:萨特的观点提醒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尊重他人的自由和选择,同时也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避免因为过于依赖他人的评价而失去自我。
自我认知:我们应该认识到,他人的看法和评价并不能完全定义我们。我们应该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认知来了解自己,而不是仅仅依赖于他人的眼光。
社会批判:萨特的观点也带有一定的社会批判色彩。他揭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权力斗争和利益冲突,以及这些冲突如何影响个体的存在和自由。
四、总结
“他人即地狱”是萨特对人际关系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它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复杂而矛盾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影响个体的存在和自由。通过理解这句话,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以及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真正的自由来自于内心的独立和自主,而不是对外界的依赖和顺从。
15.古罗马 塞内加(或译“塞涅卡”)
乐观的悲观主义
(塞内加(Lucius Annaeus Seneca,约公元前4年—公元65年)是古罗马著名的斯多葛派哲学家、政治家、悲剧作家和雄辩家)
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塞内加
塞内加生活在罗马帝国初期,经历了庞贝大地震、罗马大火等历史劫难,以及暴君卡利古拉和尼禄的统治。他自身也经历了罹患肺结核、精神抑郁、流亡科西嘉岛等不幸,最终被迫自杀。然而,正是这些坎坷的经历,使他对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了独特的哲学思想。
他最最著名的学生是尼禄——古罗马的暴君。塞内加给尼禄做了五年的老师,还做了十年的副官,但是尼禄某日派了一队士兵到他们家,命令塞内加自杀。听闻这个决定,塞内加周围的人就哭成了一片。塞内加这时候说了一句非常著名的名言:“你们的哲学都去哪儿了?”
“多少年来,他们相互激励的那种处变不惊的精神哪里去了?”他说,“当然,谁都知道尼禄残暴成性,他弑母杀兄之后,只剩下杀师了。”
从塞内加以后,西方的话语体系当中出现“哲学”这个词的时候,就代表镇定自若。他所从属的哲学流派,是我们所说的斯多葛学派——古希腊的四大哲学学派之一,它的主要思想是在面对动荡不安,不可预测和态度刻薄的世界时,保持内心的平静。
塞内加的乐观并非传统的“明天会更好”式的乐观,而是一种“明天会更差,所以今天不算差”的乐观。他以最悲观的眼光预先性地看待人生,但当他遭遇各种不顺时,却能泰然处之,因为这在他的意料之中。塞内加说,智者什么也不会失去,万物皆备于他一身。智者没有什么好失去的,智者是自足的。如果他因疾病或战争失去了一只手,或者某种意外使他失去了一目或者双目,他也会满足于只剩下给他的那一些。
“我从来没有信任过命运女神,即使在她似乎愿意和平相处之时也没有。我把她所赐予我的一切金钱、官位、权势都搁置在一个地方,可以让她随时拿回去而不干扰我。我同那些东西之间保持很宽的距离,这样她只是把它们取走,而不是从我身上强行剥走。”
16.德国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19世纪著名的德国古典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辩证法大师、知识渊博的学者。)
一、“存在即合理”
“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法哲学原理》这句话反映了黑格尔哲学中的核心观点,即现实与理性的内在联系。
绝对精神:黑格尔认为宇宙的本原是绝对精神(der absolute Geist),它自在地具备着一切,然后外化出自然界、人类社会、精神科学,最后在更高的层次上回归自身。因此,凡是在这个发展轨迹上的就是合乎理性的,也就是必然会出现的、是现实的。
许多人将“存在即合理”误解为凡是存在着的东西都有其合理性,甚至用它来为一切现存的东西辩护。然而,这种理解忽略了黑格尔原话中的“合乎理性”这一重要限定词。实际上,黑格尔所说的“合理”是指合乎绝对精神的发展规律,即符合宇宙本原的自我实现过程。因此,并不是所有现存的东西都是合理的,只有那些符合这一发展规律的东西才是合理的。
二、自由与理性
人们往往把任性也叫做自由,但是任性只是非理性的自由,人性的选择和自决都不是出于意志的理性,而是出于偶然的动机以及这种动机对感性外在世界的依赖。——黑格尔《美学》
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7.法国 加缪“西西弗神话”与“荒诞哲学”
《西西弗神话》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一部重要哲学随笔,深刻体现了他的“荒诞哲学”思想。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提出了“荒诞”这一概念,认为世界是荒诞的,即不合理性与人对理性的渴望之间的对立。他通过西西弗斯永无止境地推石上山的神话故事,象征了人类在面对无意义世界时的徒劳与反抗。
荒诞正是清醒的理性对其局限的确认。——加缪《西西弗神话》
▼
请加老师微信xmbyuwen,领取内部超实用备考资料
▼
祝你收获同款喜悦股票t+0平台交易
发布于:北京市